“互聯網+貸款”大潮涌來,三大風險要留心
摘要: “互聯網+”核心在于利用互聯網手段促進各行各業產業發展,當貸款行業以民生經濟“體溫計”的身份站在這一風口上,自然衍生出“互聯網+”貸款的經濟模式,而P2P網貸平臺的井噴式增長則是這一現象的直觀表現。但是,繁華背后,又隱藏著多少難以回避的安全問題呢?
【本文轉載自中國日報-中文網】
“互聯網+貸款”大潮來襲
自2015年起,“互聯網+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國各行各業。然而,支付寶和攜程先后出現故障,也警醒我們:當對互聯網的依賴越來越強時,網絡安全問題也同時牽制著我們的生活。
“互聯網+”核心在于利用互聯網手段促進各行各業產業發展,當貸款行業以民生經濟“體溫計”的身份站在這一風口上,自然衍生出“互聯網+”貸款的經濟模式,而P2P網貸平臺的井噴式增長則是這一現象的直觀表現。
但是,繁華背后,又隱藏著多少難以回避的安全問題呢?
【1】貸款“聯姻”互聯網,是飆升還是跑路?
數據顯示,截至2015年5月,我國P2P累計平臺數2607家,5月單月新上線P2P平臺數量達186家,創單月新增平臺數歷史新高。但是從新增平臺事件類型上看,詐騙跑路的平臺也大幅增加,占比高達62%,提現困難平臺數量占比也達到25%。網貸行業在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貢獻力量的同時,行業亂象也尤為慘烈。
診斷
“互聯網+”貸款在資本配置中起到了優化和聚集作用,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,且目前大多數P2P平臺缺乏第三方機構提供資金托管服務,詐騙、跑路事件因此層出不窮。
為保證資金安全,建議P2P網貸的投資者選擇有銀行作為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的P2P平臺。而對于借款者來說,建議選擇已經“觸網”大型品牌貸款機構,例如中安信業就已正式開通了網貸渠道,放款速度和安全性都有所保障。
【2】 “互聯網思維”來襲, 側重風控還是營銷?
許多P2P平臺過分推崇“互聯網思維”,側重提升平臺自身的營銷能力而非技術實力,忽視自身融資能力、風控能力,盲目擴張,其長期發展形勢令人擔憂。
診斷
“互聯網+”貸款兼備了互聯網和金融兩大行業的屬性,反過來說,網貸平臺也必須糅合兩大行業的核心技術。目前許多P2P平臺借用互聯網手段改善金融機構的傳統弊病值得鼓勵,但中安信業專家指出,妄圖脫離“風控技術”等金融概念去經營互聯網金融,終將成為空中樓閣。
【3】行業細則密云不雨,監管不夠自律來湊?
“互聯網+”貸款所衍生的違約、跑路風波頻現,很大程度歸咎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缺位。業界對監管的呼聲愈發強烈,比如深圳市兩會上“網絡貸款監管細則”甚至成為熱點提案,但終究雷聲大雨點小。而“互聯網+”貸款模式全憑行業自律,也為企圖渾水摸魚的企業提供了契機。
診斷
缺乏行業規范,“互聯網+”貸款模式得不到有節奏的、松緊適度的監管,全憑企業自律絕不實際,因而對信貸客戶的甄別能力和判斷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對于面對蕪雜的貸款市場無所適從的信貸客戶,中安信業專家指出,民間貸款機構雖不屬于銀監會直接監管,但在法律上依然有著明確的鑒定標準。盡管網貸亂象會一定程度混淆法律概念,但品牌的功能卻并不會因互聯網屏障而抹殺。當客戶缺乏辨別能力時,建議選擇知名度高、信譽度好的貸款品牌。
“互聯網+”推動著大眾創新、萬眾創業,“互聯網+”貸款也切實促進資本融通。但由于行業現存漏洞,衍生問題也愈演愈烈。面對這種態勢,既需要從業者潔身自律,不斷推動監管細則的落地,也要求信貸客戶提高風險意識和甄別能力,在企圖獲得資本融通的同時,注意消除隱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