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發經濟動力,消費金融與小貸服務齊頭并進
摘要: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明確提出,將原在16個城市開展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,審批權下放到省級部門,同時開放市場準入,鼓勵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、國內外銀行業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。
6月10日,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明確提出,將原在16個城市開展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,審批權下放到省級部門,同時開放市場準入,鼓勵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、國內外銀行業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。
從2009年我國宣布啟動消費金融試點開始,伴隨著“一地一家”等營業地域限制逐步放開,到如今全國范圍開展、準入門檻降低,不過短短6年。雖與成熟的歐美市場相比,我國消費金融體系尚未成型,發展空間巨大,但是面對增長的消費需求,依然對內需擴大、經濟增長起到了非凡的拉動作用。
央行數據顯示,2012年,中國消費性貸款規模為115萬億元,到了 2014年已經高達171萬億元,面對消費貸款以每年20%以上的喜人速度遞增,除了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,尤以電商行業嗅覺最為靈敏。輔以利好的政策環境、大數據支撐以及移動支付平臺,仰仗海量商品,國內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消費金融服務,滿足消費需求,刺激消費欲望,比如,京東的“白條”業務,阿里的天貓分期以及“花唄”服務,以及蘇寧云商也于近期推出“任性付”。
但由于消費金融公司所面對的受眾主要是城市工作的中低收入居民,并沒有將融資大門朝中小企業和涉農企業敞開。這一部分的市場空缺則必須交由勢頭迅猛的小額貸款公司來填補。
同時,除了服務對象范圍的短板,消費金融公司在業務用途大多傾向于家用電器、電子產品等(不包括房屋和汽車)個人耐用消費品的購買,明顯與我國正從生存型消費向教育、旅游等發展型和品質型消費過渡的消費結構趨勢不相適應。相比之下,小額貸款公司更能掙脫業務用途上的桎梏,除了消費支出,其貸款還可用于經營成本甚至投資活動。比如國內品牌小貸企業中安信業則迎合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演化,趁勢推出“公主貸”等新型貸款產品。同時,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,移動終端、線上線下的新消費模式也促使中安信業成功開辟了網絡貸款渠道。
消費金融公司與小額貸款公司的搭檔,向消費者提供無抵押、無擔保小額信貸,既規范經營又防范風險,可以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形成錯位競爭、互補發展,必將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。同時,隨著消費金融公司與小貸行業的政策寬松,中低收入人群得到服務,配合網絡技術和觀念更新,也必將孕育新的消費格局,激發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。